《民法典》包含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作者:任鸿; 来源:四川日报; 日期:2021年05月26日

《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人们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都能从《民法典》中找到答案。

公众可以通过学习《民法典》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工作和生活。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七编84 章加上附则部分1260 条10 余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何要编纂这样一部法典?我国《民法典》有何特色与亮点?公众应如何看待《民法典》?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轶教授。

感言

《民法典》的编纂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记者:在民事立法方面,我国此前有《合同法》《民法总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为什么还要编纂这样一部法典?

王轶:对一个国家来说,不是一定要有《民法典》,世界上许多国家并没有《民法典》。但当一个国家决定要编纂一部《民法典》的时候,那就代表着这个国家要通过《民法典》的编纂来表达对人类所面对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如何看待人、家、社会、国家、人类、自然,等等。可以说,一部《民法典》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编纂《民法典》有现实之需和特殊意义。一方面,编纂《民法典》的过程就是一个凝聚价值共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难得的普及宣传民法的过程,这是任何一部单行法的起草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已有的民事基本法、单行法分别颁行于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有需要当时应对和解决的问题。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出现了需要应对和解决的新问题,人们的价值共识在新的历史阶段也会有新的结晶,通过《民法典》编纂可以有效回应新问题,体现新共识。

此外,从立法技术角度观察,有些单行民事法律在某些基本原则的规定和规则设置上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借助《民法典》的编纂可将之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形成有机整体。

记者:作为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您深度参与了编纂工作,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轶:我现在都清晰记得2015 年3 月2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宣布,《民法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当时在场的几位民法学家前辈都说,“这一天是要载入历史的。”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民法典》以99.8%的高票表决通过,向世界展现了我们高度凝聚价值共识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借助这次《民法典》的编纂,我们再次站到了人类法律文明的最前沿。

正言

《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记者:您提到“《民法典》包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如何理解这句话?

王轶:《民法典》编纂之初,就确定了立法目标:要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面对中国问题、凝聚中国共识、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回答中国之问的法典。

《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在于其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反射出中国人分享的价值共识。比如,在如何看待家的问题上,《民法典》认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是小家,是大家;不是一般意义的家庭,是家族。与此同时,《民法典》关于“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等规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调整家庭成员关系方面,《民法典》关于“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记者:为什么说《民法典》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轶:这是因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问题都能从《民法典》中找到答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凡是进入到《民法典》的规定,必须是能够经受住中国实践检验的规定,因而《民法典》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民商事法律实践经验,才能造就一部好的《民法典》。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讲,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民商事法律实践经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介绍,2019 年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453.7 万件;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39.3 万件,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足以说明。

《民法典》回应了时代之问

记者:《民法典》被称作“权利保障书”,您认为其在保护私权方面有哪些亮点?

王轶:5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该重要论断提及的每一个关键词,如“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都与人民的权利保障密切相关。

最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成编,51 个条文全面确认和保障我们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以及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

记者:纵观各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有着怎样的时代意义?

王轶:我相信,以后无论哪个国家编纂或者修订《民法典》,一定都会参阅我们的《民法典》,因为这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换阶段的第一部编纂完成的《民法典》,这部《民法典》回答了此前的《民法典》因从来都没有遇到过自然也不可能作出回答的问题。

比如,《民法典》有关数据和网络虚拟财产保护的规定、有关电子合同签订和履行一系列问题的规定、对信息文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对网络侵权的规定等,都回应了信息文明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而产生的新要求。

劝言

学好用好《民法典》是幸福生活的保障

记者: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广泛宣传学习《民法典》,对公众而言,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好的学习建议?

王轶:《民法典》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公众可以通过学习《民法典》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知道自己应当如何工作和生活。如我们怎么能够实现生活幸福?《民法典》第26 条、第1043 条等关于家庭和家庭关系的规定作出了规范。

我认为,在普及宣传《民法典》的过程中,要区分受众类型,找准他们的关注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党和国家机关认真学习《民法典》,切实实施《民法典》,非常必要。《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





【返回专题】
Baidu
map